粤剧源自南戏,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戏剧系前身为广东粤剧学校,距今已有60多年办学历史,建校以来培养的粤剧艺术人才遍布粤港澳及东南亚各地。目前,戏剧系开设有戏曲表演、戏剧影视表演两个专业。其中,戏曲表演专业2013年被列入全国首批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戏曲表演类),2015年被列入广东省特色品牌专业,2020年入选广东省第三批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获得国家文旅部全国职业教育优秀示范专业点建设支持项目。同时,戏曲表演专业群获广东省第一批省高职院校高水平专业群立项项目。
戏曲表演专业下设粤剧表演及粤剧音乐两个方向:粤剧表演方向主要教授“唱做念打”等舞台表演技能及相关理论知识,为各粤剧院团及各地文化馆站培养演员和文艺骨干;粤剧音乐方向主要教授民乐演奏、粤剧伴奏、合奏等专业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为各粤剧院团培养专业的伴奏人员,以及为社会各文艺团体及文化事业单位培养专业的文艺骨干。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主要教授戏剧影视表演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现代表演的基本技能和舞台剧、影视剧的表演方法,能够运用表演艺术的内外部技巧塑造人物形象,培养具有影视表演、配音、舞台演出、节目主持等能力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戏剧系设有四个教研室:分别为剧目教研室、音乐教研室、基本功教研室和影视教研室。拥有硕士学历7人,副高以上职称8人,中级职称14人,双师型教师18人,师资队伍雄厚,教学经验丰富,常年邀请丁凡、曾小敏、倪惠英、小神鹰、彭炽权、余汉东、何笃忠、欧凯明、郭凤女、梁玉嵘等戏剧艺术家担任客座教授并来校指导各项工作。
戏剧系积极探索多元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因材施教,拥有粤剧研究中心、粤剧展览馆、民乐琴房、粤剧练功室、民乐合奏室、视听室、录音室、小剧场、文体馆、黑匣子等众多校内实训场所,并与广东粤剧院、广州粤剧院有限公司、广东省话剧院有限公司、广西演出有限责任公司、深圳欢乐谷艺术团、等企业签署定向培养协议,通过项目合作,将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实践资源。
2013年至今,戏剧系师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多项奖项,获奖达百余人次。其中,获国家级奖项13项,获省部级奖项63项,在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广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广东音乐邀请赛、中国民族器乐大赛、蒲公英青少年大赛、广东省青少年曲艺“明日之星”大赛、微粤曲大赛等各类比赛中,均获多项大奖。
近年来,粤剧专业师生参加了粤曲音乐剧《杨殷传·朝夕星辰》、“粤剧古腔专腔传承专题展演”、复排传统例戏《山乡风云》《梦断香销四十年》《白蛇传》等粤剧古腔古戏,影视专业师生参加了大型原创红色题材话剧《无畏的青春》。同时,戏剧系还与澳门、上海共同打造“鉴赏国粹·细味戏曲”文化品牌活动,连续10年与香港、澳门共同开展粤港澳青少年粤剧夏令营活动,积极参与广东国际旅游文化节暨佛山秋色欢乐节活动、2020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和广东广播电视台珠江频道春晚等校内外演出,平均每年40多场次。戏剧系师生通过演出实践活动,促进了与各地的学习与交流,提高了舞台实践、职业技能和培养创新的能力。
未来,戏剧系将延续优秀办学传统,以粤剧人才培养为龙头,打造粤剧人才培养高地,辐射带动潮剧、雷剧、广东汉剧、采茶戏、西秦戏等广东稀有剧种的高素质艺术人才培养,并通过推进完善非遗传承基地、粤剧研究中心建设,积极开展粤港澳大湾区地方戏曲艺术研究,构建粤港澳大湾区戏曲、戏剧表演教科研体系,在传承岭南文化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